这一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铁路从高速时代迈入智能时代,是世界上首次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从詹天佑自主设计“京张铁路”艰难起步,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高铁,中国人等了110年,把速度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提升了10倍。2019年底,我国高铁里程达到3.5万公里,越来越多偏远或相对落后地区加入“高铁圈”。
图13:京张高铁,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在高铁站和机场高效运作的背后,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出行的另一重要的方式:地铁。正是地铁的大面积成熟,让不同交通工具换乘之间的切换更加自如,例如北京国贸的商旅人士,通过10号线到达草桥地铁站,再切换大兴机场专线到航站楼,全程只需1个小时。目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地铁大国”,有40个城市通上了城市地铁,地铁通车里程已经世界第一,轨道修建技术全球闻名。
如此立体完善的出行体系下,人们的出行需求正发生变化,悄然搅动春运的格局。近年来“反向春运”流行起来,年轻人春节不回家,选择将老家的父母孩子接到工作地城市过年。根据交通部科研院的《2020年春运出行预测报告》,广州、北京、重庆、上海等城市春节期间“迁入人口”将大幅增加。还有数据显示,铁路春运客流已连续4年增长约9.1%,反向客流也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长,2020年春运传统高峰的反向客流增长将达到10%。
以上谈的都是出行者的出行需求,不要忘了,在新的生活方式下,还应该包括没有出行需求的“懒人”,对他们而言,美团和饿了么等外卖软件,淘宝、京东和拼多多等网购软件,解决了他们的衣食方面的生存需求,而wifi、朋友圈和抖音,解决了他们的“精神出行”需求,用他们的话说“跟着朋友圈出行,就够了”。
结语
至此,中国出行“点、线、体”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在一次春运的迁徙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中国人在时间、空间上都有了充分的选择:长距离,有高铁和航空;中距离,有自驾、大巴或顺风车;短距离,有地铁、公交和私家车;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零距离和无限距离,是网购、外卖和朋友圈。
中国出行运力的改变,离不开两个基础性要素,一个是财政和资本能力的不断提升,一个是技术实力的空前增强。这才有了全球第一的高铁网络、全球第一的高速公路体系和全球第二的航空体系,这才有了信息高速公路、物流等新基础设施。
铁路,特别是近年来的高铁,对中国人出行贡献巨大。而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才是成就出行奇迹和基建奇迹的决定性因素。从1983年突破10亿人次,到2013年突破20亿人次,再到2017年突破30亿人次,出行需求呈现惊人的加速度,经济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社会结构也在其中悄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