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岁月静好的商业,被称为零售界神话的7-11,刚刚“跌落凡间”。
最近,7-11母公司突然宣布大规模调整:全球裁员4000人,关闭1000家便利店。
在便利店最发达的上海,7-11仅有118家门店,一年多来0增长,远逊于2000多家店的同行全家。
在北京,7-11每年的关店数量都在递增,2016年关8家,2017年关13家,2018年关了19家店。
2011年,7-11挥军成都,计划5年开250家店,结果开到100家就开不下去了,目前跌回到60家左右。
更为严重的是,进入大陆27年,7-11一共开了2000多家店,竟然还没有整体赚一分钱。换句话说,7-11已经在大陆亏了27年。
很多人将它遭遇滑铁卢的原因归于电商太强势,甚至当做一种商业现象长篇大论,其实这锅电商不背!7-11折戟沉沙,很大原因是自己商业模式的僵化和我们自己同行的崛起。
对大部分国内员工来说,在7-11的职业天花板是区域经理,也就是说你升职到区域经理就再升不动了,在这里的奋斗目标也就没有了。所以很多能人在7-11干到区域经理后只能跳槽出去,或者直接创业。
2015年,7-11北京20多位高管团队集体辞职创立邻家便利店,次年创立便利蜂。如今便利蜂门店超过1000家,在多个城市打得老东家毫无招架之力。
可以说,7-11在不信任其他人的做法上自食其果。 7-11不相信其他地区团队带来的另外一个恶果就是他们高管们照搬本国经验,将他们畅销的寿司、饭团、意面等冷食搬到我们这边作为主打食品。
从自身角度看,7-11失去内地消费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价格贵。以开心果为例,7-11的80g袋装开心果18.9元,超市的开心果只有它的一半价,而淘宝上的三只松鼠甚至不到一半价。
7-11商品的综合毛利率为32%,有的自营品牌毛利竟然高达90%,这是什么概念?一块钱成本的东西卖到了10块!这在赚差价的零售界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2016年,阿里巴巴巴巴净利润是712亿,平均每个员工给阿里赚了120万。同时期,7-11一共8000人创造了100亿的净利润,人效竟然追上了国内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可见它的毛利有多恐怖。
从90年代到现在,是国内经济井喷的30年,这样的机会不抓住,就会遭到市场的惩罚。 便利店业态在中得到验证后,本土便利店却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易捷27000家店、昆仑好客19000家店,美宜佳15000家店……
所以你看,7-11的败退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那么它留给我们什么思考呢?
首先是尊重消费趋势,在充分竞争的行业,除了品牌溢价,还要考虑性价比,苹果从一万多卖到几千,就是因为华为、小米等品牌崛起,行业的壁垒日渐消失。最先洞察到趋势并作出反应,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其次,任何一个品牌都要拉近和顾客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所谓的接地气。7-11一直将日式风格搬进国内,试图改变我们的传统,让国内普遍接受他们的寿司、饭团,这种做法无疑是在远离主流消费人群,无形中在消费者中间竖起了一道墙。 最后是要学会运营私域流量,做好粉丝经济。你很难想象,在国内耕耘27年的7-11竟然没有真爱粉,直到去年才推出一个会员制度,远远落后于同行。要知道,小米能在几年内成为一家这么大的公司,很重要一点就是它的“米粉经济”。
关键词标签:
电商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