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今天在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说,创业不要看太多创业战略,要选择最喜欢做的事、最容易做的事,并找到相信这些事的人一起做,专注做。
以他身份与20多年创业实践,算是忠告。许多伟大商业组织的诞生与发展,完全吻合这说法。
不过,类似的话说太多,容易引起误解,留下这样一种印象:前面已有大平台,围着做就好了。这就像孔老二倡导的“述而不作”了。
2017年以来,多名大佬也曾公开表示,创业者只要抱紧BAT大腿,风口之上总能找到机会。
此刻,夸克就想破除这种思维,辨析一个核心问题:创业期是否就该摒弃广阔的平台思维,不能想着打破BAT或者巨头们的铁幕,只做配套工具?
夸克君没有创业实践,说这话题可能惹人发笑。但这里更多提供一种观察问题的视角,不是实证分析,所以还敢写几句。
“抱大腿”确实是一种便利路径。BAT们大腿很粗,已是相对独立生态。围绕它们的各种开放平台,有许多生存空间,大树下面好乘凉。
这也是很多创业者的基本路径。应该说,群体规模不小。最近两年,一些VC/PE甚至都跟着BAT投。毕竟,变革周期,巨头可能比机构更能捕捉趋势。同时也更能拉抬创业公司估值。
但在夸克看来,创业之初就想着抱BAT大腿,甚至想着BAT给些钱,本身也是一种“负面指标”。
因为,当我们提BAT一词时,其实已说出一种传统互联网业延续太久的格局。三家代表着第一个发展阶段的框架与路径,若回到最初,简单归约一下,能看到三种基础的链接与重构力:阿里巴巴链接、重构人与商品关系,腾讯链接、重构人与人的关系,百度链接、重构人与信息的关系。
今日形态,它们当然都已经步入重构人与服务的关系,范畴不止2C,更有2B。但无论如何演变,巨头的底层,第一重核心力量,仍是链接。数字经济时代,也都离不开这一基本条件。当然BAT只是链接力的一部分,不代表整个生态。
为何说BAT是一种创业的“负面指标”?
我们的意思不是说它们不值得效法,而是说,既然三种不同的力量都是底层支撑条件,并且三家也有后来的生态演化,为何就不能有更为深度、深刻的协同与融合,以成就全新的链接力,然后生成更新的生态?
再说一遍,当我们提及BAT的时候,既是描述一种底层的建构力量,同时也是描述一种遗憾的僵化的格局。
三条大腿互相交接、互相觊觎、互相龃龉的竞合关系中。它们呈现为一个个的社会学里的“结构洞”。
填补、链接三者与三者形成的生态之间的诸多“结构洞”, 就是一种巨大的创新空间。
仅仅填充、链接一对关系的“结构洞”,就可能生成独角兽一样的创新机会。如果能填充三大平台、三种生态体系之间的“结构洞”,那必定是巨大的平台诞生机会。
与此相比,创业之初就死抱BAT其中一家的项目,随着时光演进,如果没有调整,它只能沦为强化“结构洞”生成的力量,而非链接、填补的创新力量。不是不能生存,而是注定无法成为平台级的公司。因为,你是在传统格局里耕耘,最大的成就不过是帮一个平台打磨得更精致,从而具有工匠精神。
这么说,不是否定追随BAT们的商业价值,我们非常尊重诸多力量参与的生态体系构建。记得王兴说过,“好棋手通常都知道自己是更大棋局里的棋子”。这里面有偌大视野。但从创新路径、勇气看,虽然巨大的创新诞生于微末,若从一开始就清醒地“抱大腿”,恐怕很难成就伟大的创新。
因为,在“大腿”与用户、客户以及需要化解的行业痛点之间,出现了错位。
事实上,最近几年来,我们已经持续看到不抱大腿,不过度围绕巨头转的思维里,成就了诸多新兴的巨头。它们恰恰就是填补BAT“结构洞”的力量。
TMD们是。拼多多们更是。
今日头条就没有抱BAT大腿。而其今日气象已不可遏制。时间也不过几年。你可能会说,最初的美团、今日滴滴都有阿里、腾讯的资本,拼多多身后也有腾讯的影子,不算抱大腿么?
想说,这要分开看。美团有腾讯资本,IPO前,后者甚至称得上基石投资者,但就合作而言,其实谈不上附庸。美团甚至有重构腾讯部分服务的能力,未来甚至不排除会有较深的博弈。滴滴同样也是如此。
TMD这个称谓并没有真正固化下来。但它们崛起,跟BAT有近似处,那就是,底层其实也是三种不同的链接与重构力。
它们也都是填补、链接BAT“结构洞”的关键力量。
滴滴的移动出行尽管遭遇当局监管,部分业务延宕,但它的模式里,有从链接、重构人与地理位置过渡到链接、重构人与商品、服务的能力。同时,它在物联网、数字城市领域的数据与技术能力,对于BAT会有直接冲击。当然得视它的实际经营能力与演进看。简单一句,滴滴整合协同了物理的链接力与线上的链接力。未来,它有机会渗透阿里的2C、2B核心地盘,并与百度、腾讯产生博弈。
字节跳动已对腾讯、百度的地位发起冲击,动作越来越直白。它有通过算法引擎重构人与媒体、多重内容服务的能力。这明显兼容了腾讯与百度的核心要素。
但也不要觉得它跟阿里之间就会相安无事。表面看,头条系多个产品都与阿里电商有流量合作,但面对未来,头条多个平台都有内容电商、社交电商的服务能量,加上数字营销广告平台,它会形成一种比淘宝机制可能还灵活的独立形态,从而多个维度影响后者。这明显兼容了腾讯与阿里的优势要素。
能看出,几年来,字节跳动之所以有如此荣耀,跟它兼容、协同BAT代表的综合优势要素有关。它填充了三者之间至少两组关系(尤其是阿里与腾讯之间、百度与腾讯之间)的结构洞。
美团同样整合协同了BAT代表的优势要素。这家公司既链接人与信息(消费决策),又链接人与商品及服务(正渗透有形商品),而且,这种链接,兼容了物理与数字两种形式,它的链接完整性超越BAT中许多层面。
如此,美团对于阿里所在的维度,会有更强的冲击。饿了么已根本称不上美团直接对标的平台了。
同时,还要看到,美团点评天然就是社区与社群服务形态。这里不仅有团购机制、点评决策,更有一直以来的社交化底色。我一直有种感觉,早期创业侧重社交、且有着连续创业实践的王兴,还会在这一层面甚至游戏娱乐机制层面对平台施以强化。这个维度,它会与腾讯生态之间产生微妙的博弈。
美团2B思维很重。垂直行业打穿渗透、横向完整的多品类覆盖,加上物理形态的链接力,借此沉淀的云智能服务,对于一个城市的数字化进程来说,它比BAT更具绣花针式的渗透功夫。这一层别小看了王兴。
今日的TMD,已不止链接与重构。除了滴滴业务多样性还显欠缺外,美团与字节跳动已呈现出复杂经济学范畴。尤其美团,整体规模与声量当然不及阿里腾讯,但在自家维度,全球没有一家与它单独对标的平台,它的“复杂巨系统”(钱学森先生定义“系统科学”的观点)特征,不逊BAT,平台“涌现”效应已开始出现。
它们都是BAT“结构洞”的关键的填补与链接力量。随着生态演进,破除更多行业边界,它们都有可能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
这里我还想举一个例子。那就是拼多多。
很多人轻视它,甚至只是当成一个电商角色看待。但在夸克眼中,它其实是一种多元组合的技术、商业力量与行业土壤、宏观趋势等强烈碰撞的结果。
所谓多元的技术与商业组合,黄峥本人说过一句话,就是拼多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尤其是支付、社交两种核心的技术与商业组合要素。
夸克君认为,拼多多的技术与商业组合要素,还有更多:游戏、崛起的中国物流、结构调整且正经历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业。
当然,若从宏观面看,还有消费升级、大国国际环境变化等因素,它们是促成风口的关键因素。
拼多多的崛起,就是一个趋势风口中,多重技术与商业要素快速聚合与协同,并与个人创业家特质隐秘结合的经典案例。你要知道黄峥本人在谷歌从事过搜索、AI、数字广告等业务,创立拼多多前,有过成功的游戏业创业经历,本身就是多元的技术与商业组合符号。
夸克还看到,拼多多正借助供应链改造与1000家品牌计划锻造横向的基础设施服务,同时在垂直、纵向上,通过农品垂直类重构一条产业链,它的价值就像“吃与餐饮”之于美团、服饰等之于阿里,3C之于京东,背后是一条完整的链条,不是品类的概念。
你能看到,拼多多填补了BAT三个维度的“结构洞”:借助社交+游戏+电商,它出色地融合了腾讯与阿里的优势机制,社交与游戏的内容化机制+团购机制+千人千面+全品类平台中,隐含着对于百度、阿里(也是电商搜索形态)、腾讯优势要素的重构。
拼多多的快速崛起,有它非常合理的逻辑。它代表着这个阶段对于行业偌大“结构洞”的新一轮填补与链接力量。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维度的类似案例。比如小米,它不但是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结构洞”的填补者,也是消费物联网领域的壁垒破除者;比如快手们,也有填补BAT“结构洞”的能力。
巨头华为更是早已在全球立名,它甚至填补了5G时代全球化的“结构洞”,全球没有一家公司能独立构建5G网络,而它却是其中最为强大的一家,中国5G欲率先SA网络(独立组网)服务,与华为的能力有关。这也导致川普当局直接封堵。
这两种要素,已经填补了BAT中腾讯与阿里的部分“结构洞”。
还有更多小型的创业公司。它们在快速生长中。
在这个层面上,夸克想说,创业初期,目标大小、事情大小,不是刻意定义出来的,而是你是否看到大众或行业面临的某种痛点,痛点本身决定了未来的体量。事情一步一步从微末做,从小处做,与一开始就敢于定义一个巨大的平台创业机会之间,并不矛盾。
BAT是令人尊敬的三家公司,它们都是中国的骄傲。但它们并非牢不可破的底层结构神话,更不是生态的神话。
创业者的路径有很多条,围绕BAT进行创业,尤其是围绕其中一家平台、生态创业,嵌入其中,当然非常可行,但夸克提供的是一种观察视角:不要以为BAT已经消灭了巨型平台经济模式诞生的想象空间。它们只是起步早,形成了一种游戏规则。但它们之间,缺乏更深的互联互通与协同,三种生态之间,本身就说明行业存在太多难堪的部分。谁能将三种生态的优势要素与机制融为一体,而不是物理形态的组合,并保持超级的独立性,谁就有可能锻造超越它们的新平台。
这样说,并非褒扬TMD。因为我们在并不稳固的TMD称谓中,同样看到了字节跳动、美团点评、滴滴们之间的协同机会。它们局部颠覆着BAT们,但并不充分。拼多多们同样如此。
每一代“结构洞”的填补、链接者,演进到一个阶段,都会成为后一代变革超越的目标,它们形成的所谓格局、市场结构,也是创业者的负面指标。
因为,每一个具体的创业企业,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以平台、生态定义自身时,便也意味着它的组织体系走向复杂,即便业务形态能融合前代巨头的优势要素,在财务、竞争、资本压力、宏观形势等多重因素左右之下,不可能维持早期的效能。这是组织与管理的宿命,从而会制约下一轮创新。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今日TMD、拼多多、快手、小米们,其实并没有真正骄傲的理由。当你超越前代的一刻,你的巨大压力也来了。
不过,这种轮回机制里,隐含着创业者的无限空间。
所有被神话的巨头之间的结构,所有被命名的称呼里,都隐含着被填充的“结构洞”机会。为生存抱大腿,沿着单一平台轨道跟随、补充、打磨,也会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但从一种创业思维成见尤其“一开始不要有平台思维”看,夸克认为,它到了被澄清、被破除的时刻。
今日的年轻一代创业者,尽管同样会吃许多苦头,躲不过时间与波动的考验,失败几率很高,但他们掌握的技术与商业组合力量,具有强大的乘数效应与商业引爆机制,不要以过去的成长与累积的时间密度衡量他们。
关键词标签:
电商
新品